从十九世纪开始,背谱演奏慢慢成为钢琴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这段浪漫主义引领的时期,钢琴演奏技巧得到飞速发展,钢琴本身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钢琴演奏难度直线上升。更加激情的音乐使弹奏速度和大跳距离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边看谱一边弹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种令人眩晕的惊人技术片段中再也行不通。
在此背景下,专注于键盘和双手的背谱演奏成为钢琴演奏者的唯一选择。寻求高效的背谱之道,是每一名专业钢琴学生的必经之路。依照练习者的习惯和乐谱特点,钢琴背谱法可分为十类。
一、动作惯性记忆法
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对于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的直接体现。 对于演奏而言,即使能将乐谱默写下来也并不代表能在舞台上准确流畅的演奏。只有通过大量练习,使动作形成连续性。适当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练习时间是相当必要的。
二、键盘位置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调性比较复杂、 调号和临时升降记号繁多、把位变换频繁的作品。 出于乐理与和声写作的要求, 乐谱中往往会出现较为复杂的音高记录方式, 比如重升G, 虽然在理论上绝对不能用还原A来代替,但在键盘上确是还原A,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音符时无需去记忆它到底是重升G还是还原A, 而是直接记忆相应的键盘位置就行了, 这样可以降低记忆乐谱的复杂程度。
三、和声分析记忆法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音乐的创作基础就是和声体系,而钢琴的发音原理使其具备比任何管弦乐器都复杂得多的和声运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和声知识对辨识和记忆乐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钢琴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点遗憾:一是各专业院校的和声课程往往开设较晚,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有些学生以一种较为孤立的方式来学习和声等专业理论课程,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并未将其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因此,学得深不如学得活,关键是要学以致用。
四、结构分析记忆法
此处提到的结构并非完全指曲式结构的划分, 包括对作品中所有音乐元素或动机的发展分析。 通过对作品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梳理, 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从整体到局部都能清晰回忆的印象, 将提高背谱的把握性。比如,运用所学的曲式知识对奏鸣曲的调性分布做一简要分析, 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题部分存在的调性差异, 就能避免前后混淆这一奏鸣曲背谱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再如,将复调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见的两页长度的平均律中的赋格最好细分为8至10段), 将其编号并做成纸签条,然后自己抽签背谱。
五、内心听觉记忆法
大量听唱片的益处不言而喻, 除了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演奏提示和音乐处理的启发之外, 还能帮助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头脑中能预先听到即将弹奏的音符, 有时就像在视唱练耳课上进行听力训练一样,这时即便忘却了演奏的动作和键盘位置,也能跟随内心听觉记忆顺利演奏下去。这种方法对演奏者本身的素质要求颇高, 较适合于具有绝对音高辨识能力的演奏者。这种绝对音高辨识能力很难依靠后天的培养而形成, 但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听辨钢琴声音的时间较长, 完全有条件加强对自己内心听觉的培养。贝多芬拥在他完全聋了以后仍能依靠强大的内心听觉创作出众多经典作品, 这足以说明内心听觉的可塑性。
六、乐谱视觉记忆法
顾名思义,通过反复看谱在头脑中形成视觉映像,就像是对于某一图形的记忆一样。这样,当演奏者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乐谱的内容,演奏者会产生仍然是在照谱弹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