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只有约415平方公里的小城,却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渗透于时空的音乐传统,承载于历史的音乐地标,傲立于世界的音乐盛会,卓然于产业的音乐效益,使得这座城独具一格且不可复制——它便是维也纳。
源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国家营销”概念,“城市营销”已成为现代都市发展的共识。维也纳便是城市营销中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而造就维也纳之城的营销之宝,便是音乐。
那些名垂天下的著名乐曲,如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均诞生于此。
上帝垂青的音乐灵感与后世尊崇的音乐传统,带动了维也纳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及多方向的良性发展。为相符于高雅的音乐文化,维也纳首先在城市规划上,极力以绿化和建筑进行烘托。维也纳是世界上最早重视绿化并采取绿化措施的城市之一,其绿化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森林和草地占75平方公里;而其风格多重的建筑设计,如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完美结合,更是和维也纳的音乐气质相得益彰。
另外,维也纳的诸多广场和公园都矗立着音乐家的雕像,随处可见以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亦常年开放供人们参观和凭吊。
当然,成就维也纳的最为关键性因素,便是在此举办的、名扬世界的音乐盛会。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每年元旦上演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1959年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展现于世界,转播过程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优美的维也纳舞蹈,该传统一直保留至今。这一次电视转播后不久,“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成为了欧洲乃至全球文化的盛事。
同时,举办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更成为了世界音乐人心之所向之地,能在此演出,在他们心中是一种至高荣耀。2003年,中国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便让竞相称赞的国人倍感骄傲。
不止新年音乐会,专为古典音乐爱好者举办的维也纳夏季音乐节,以及维也纳现代音乐节、维也纳多瑙河音乐节、维也纳手风琴音乐节等,让人们通过音乐认识维也纳,使得维也纳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正因此,维也纳成为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的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便是众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
音乐,不仅成就了维也纳的文化品牌,也成就了维也纳的经济产业。一方面,维也纳的音乐表演场所占据了奥地利的54%,教育培训、音乐演出、出版经济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由此延伸的教育产业和旅游开发,推动维也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国际性城市,是各种国际性会议的首选承办地。如在2006年,维也纳承办的国际性会议高达147项,超过巴黎和新加坡。
此外,配套音乐文化的城市建设和维也纳因音乐而生的巨大影响,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开放的国际交流环境,维也纳也被称为“到东欧的跳板”,吸引着众多著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在2004年欧盟东扩的背景下,许多外国大企业将他们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业务交由维也纳的分部处理,或者在维也纳开设代理机构,从维也纳出发开发中欧和东欧市场,如法国建筑材料巨头拉法基集团、德国的汉高、雷韦集团和拜尔斯道夫公司等。
除却国外巨头企业的青睐,奥地利也多将本土大企业总部设在维也纳,其中包括奥地利几乎所有的银行、奥地利电信公司、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全球最大制砖商维内贝格和奥地利的唯一的证券交易所——维也纳证券交易所。
如此一来,很多外国企业便十分乐意收购在维也纳的奥地利企业,以便进军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荷兰饮料大亨喜力收购奥地利最大的啤酒公司,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收购奥地利信贷银行等。
音乐,让维也纳赢得了世界地位,也获得了巨大效益。如何在秉持传统中创新思维,如何在传播文化中创造效益,如何在建设发展中不落流俗,维也纳给现代城市营销提供了宝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