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口哨音乐的前世今生

作者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4-05-17

 

 

 

有文字记载的口哨音乐,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诗经》女子,到魏晋风流名士、唐宋的文人墨客,到今天的政要名人,口哨音乐一直都得到喜爱。甚至,魏晋名士和唐宋文人,将长啸上升为人生境界。
  
在国外,口哨不仅是戈梅拉人传承了2500年的交流语言,而且,还成了学校的专业教育。一年一度的世界口哨大赛,产生了众多口哨演奏家,口哨音乐也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很多名人政要都是口哨音乐爱好者。
  
  1、戈梅拉人的口哨语和国外古代啸乐
  
印度喀尔康河地区公元前两世纪的浮雕中,至今保留着吹口哨的女伶图像。据文字记载,印度梵文经本法规定,凡重要的祭祀,必须以吹口哨代替唱礼歌,这一制度延续至今。非洲黑人用口哨来伴舞,以口哨作为狩猎的信号。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祭祀、婚礼时也吹口哨。
  
在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就有啸乐(俗称口哨)演奏的记载。到了十九世纪,口哨艺术风行世界,尤其是欧洲,无论绅士淑女、贵族平民都喜欢它。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弗雷德·洛厄利为贺拉斯·赫德乐队最叫座的演员,曾灌制一打以上啸乐唱片。其中《印第安人爱的召唤》售百万张以上。德克萨斯州还成立了啸艺俱乐部。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国外口哨曲目多达205首,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为啸乐谱写的《口哨与小狗》。从1974年开始,世界口哨音乐协会每年都举办世界口哨大赛,至今已举办四十多届,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口哨高手。
  
在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在非洲西北部大西洋的西属加纳利群岛上,戈梅拉土著居民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交流方式——吹口哨。根据美联社2003年11月16日的报道,在那里,口哨是一种语言,戈梅拉人通过口哨进行交流。
  
2500年前,戈梅拉人的祖先就开始以口哨进行交流。随着殖民者的入侵,戈梅拉人也学会了西班牙语,但仍有不少人保留着用口哨交流的习惯。这种“口哨语”由四个元音和四个辅音组成,不同的搭配和长短音变化,可组合出4000多个“词汇”,虽然听起来像鸟语,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
  
语言文化专家们呼吁,“口哨语”应当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1999年起,专家们在当地办起了学校,请当地老人教14岁以下的孩子们学习“口哨语”,并吸引了3000多名儿童每周来这所学校上25分钟“口哨语”课。
  
朱安·卡贝洛就是一位戈梅拉人,他从小就学“口哨语”,并能熟练地用这种“语言”和邻居“交谈”。他能把口哨吹得很响,三公里开外都能清晰地听到。他骄傲地表示:“我可以用口哨叫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们谈话;在人群里走散了,我还能用口哨通知我的朋友我在哪里。总之,口哨的用处太大了。”

  2、早早就风靡欧美的女子口哨艺术家
  
在欧美,女子吹口哨曾让人有“放肆”之感。但1886年,爱丽斯·肖女士在纽约首次公演啸乐,轰动了美国。从此,她的口哨声就弥漫在音乐厅、演讲堂,响彻大亨阔佬的客厅,风靡欧美。
  
有评论家描述她的口哨“能吹出加强音、抑扬音、断音、颤音,音域涵盖两个半八度音程”。还有评论家把她的口哨喻为“魔笛”:“其音色犹如画眉鸟华丽的鸣啭那样迸然而发,又像晚间的清风那样幽幽沉寂。”
  
爱丽斯是纽约上流社会女子,她家道中落,要负担自己及4个女儿的生活,转而以吹口哨谋生。她首次演出的曲目,包括《安妮·劳利》之类的叙事曲和专门谱写的器乐曲。她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运唇技巧非凡,她的口哨在两个街区之外都能听得到。
  
一批伦敦的医生特地检查了她的口腔,发现她吹口哨的绝技,得益于她异乎寻常地高而窄的上腭。但事实上,爱丽斯的绝技与其说得益于她天生的上腭,不如说是来自她的勤奋——她每天都做紧张的练习。
  
1888年,爱丽斯·肖帮助娱乐界跨入了一个新纪元——她在经改良后的爱迪生留声机的蜡鼓上录了音。1908年,胜利唱机公司出版发行的第一张双面唱片,其中的一面就是爱丽斯灌制的口哨曲《在威尼斯》。
  
19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啸艺学校,还成立了由30位少女组成的“小鸟啸艺乐团”,大受欢迎。她写了本名为《啸艺》的教科书,并于1923年在纽约出版。她原来在底特律音乐学院修歌剧专业,但在校期间弄坏了嗓子,转而从事吹口哨,并总结出一套教授口哨技巧的方法。
  
南希·福兰自称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她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将一首《请听那反舌鸟》吹得清脆、响亮。此后就一直乐此不疲,并进入洛杉矶啸艺学校学习。1981年,为纪念爱丽斯·肖,她身穿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参加世界口哨大赛。结果,她成为大赛唯一的女性总冠军。
  
从人类历史上看,她当然不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中国的《诗经》就有记载女性、包括当时淑女啸歌的诗篇。但时代不同,表述意象不同,口哨艺术的追求方式不同。南希·福兰入读啸艺学校,参加国际大赛,走向国际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自称是“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似乎也不无道理。 
 
  3、《诗经》女子,吹口哨的风尚习惯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三百零五篇诗歌的《诗经》,与啸有关的诗篇不少。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文人吹口哨、研究口哨艺术者不乏其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啸,吹声也。”
  
《诗经·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被抛弃的女子离开了家,一直吹着口哨;口哨久久回荡,哀叹嫁了负心郎。《诗经·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诗中的女子,以啸歌来发泄对心上人不理睬自己的抑郁情怀。
  
《诗经·白华》记述周幽王为博取褒姒欢心,废去申后。申后哀怨道:“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申后吹着口哨,伤心无限;想起周幽王,心中满是愁怨。可见,啸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诗经》中的啸者多是女性。女性因忧愤愁怨,以啸抒发不平之气。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女子吹口哨是种常见的习惯,这种习惯风尚的形成,大概与当时的巫师用口哨招魂、祈雨和祭祀的巫术活动有关(陈四海《中国古代的口哨——啸》)。在祭祀仪式上,啸蒙上了神秘的巫觋色彩,用长啸为亡灵招魂,或祈天降雨。
  
古人相信口哨有神奇的魔力。西晋成公绥的《啸赋》说啸“玄妙足以通神悟灵”,唐代孙广的《啸旨》也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灵宝经》记某国大旱,一个名叫音的女子“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靠吹口哨求得一场大雨。
  
有学者研究认为,大概至东汉时,啸进入文人墨客的生活圈,其啸声已由原始的“吹口哨”演化成旋律优美的雅音。《后汉书》说侍中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汉魏开始,有名人如诸葛亮、曹植等以口哨吹奏乐曲。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其《饮酒诗》亦有“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东晋《拾遗记》载:“因霄之国人皆善啸,大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如笙竿之音,秋冬则声清高,春夏则声沉下,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有两舌重沓以爪徐徐刮之,则啸声逾远。” 

  4、魏晋风流名士,长啸中的人生境界 
 
魏晋时期是古代中国口哨音乐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口哨音乐大师,“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是口哨音乐家,不但名气大,而且演奏水平高。古籍记载,阮籍的长啸“与琴声相谐”。一时名士争相慕习,蔚然成风。
  
但比阮籍更擅长啸的,是人称“仙君”的隐士孙登。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在苏门山遇见孙登,便与他商讨开天辟地之理和养性练气之术,谁知孙登一概不理睬。阮籍无奈地长啸一声离去。走到半山腰,他听到鸾凤鸣叫声回响于山谷间,再细听,却是孙登在远处长啸。
  
阮籍在啸声中似有所悟,回家后即写成《大人先生传》,对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图官图名图利”的心态,极尽挖苦之词,形容这些正人君子,居于世间,犹如裤裆之虱子,“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以此表达自己“长啸当歌”的胸襟与志趣。
  
啸,是魏晋风流颇难解读的行为符号,是难以逾越的人生境界。它成为魏晋风流名士或倨傲、或潇洒、或淡泊的行为方式。敢于在大庭广众下“长啸当歌”,反映他们超凡脱俗的孤傲清高心态。 
  
《啸赋》记载的啸,有蹙口啸、指啸、相和啸三种,也把人为何要啸、啸的意境、啸的表现力等,做了洋洋洒洒的铺排,展现了魏晋名士作为古代文化现象,其多姿多彩的外在风仪和内在魅力。    
  
但不知何故,啸在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却寂然无闻,直到唐代才重新出现。唐永泰年间,大理寺评事孙广撰写的《啸旨》,是我国古代唯一一部论述啸的专著,对啸的发声技巧作了全面的论述,对啸之奏法和曲目作了详尽介绍。 

  5、唐宋啸者忘乎所以的精神“逍遥游” 
 
唐宋时,文化名人承继魏晋遗风,以啸来表达“纵情任独往”的处世态度。
  
唐天宝三年(744),激愤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长啸离开长安,随即写下了悲愤之作《梁甫吟》,起句即为“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但挡不住他《游泰山》的那种“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傲岸。
  
唐代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载:“天宝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陈,来游京邑,善长啸,能作雷鼓辟历之音。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音;忽复震骇,声如辟历,观者莫不倾悚。”其长啸出神入化,与孙登“动地”之啸不分仲伯,可谓大唐长啸第一高手。
  
宋元丰五年(1082)的春天,苏东坡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自己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雨具先去”了,同行者皆狼狈不堪,唯有苏东坡从容不迫,“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载,谢安与孙绰、王羲之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要求回去。唯有谢安游兴正盛,镇静自若、神态悠闲地“吟啸不言”,可见谢安之器量,足以镇服朝野。
  
晚唐范摅所撰《云溪友议》卷三载,唐朝时,有个犯重罪的囚犯当受大辟之刑,在被太守审判定罪之时,自称“昔于群小专习一艺……乃长啸也”。于是太守下令宽缓他身上的枷锁,让他自由地发啸。其清啸之声上彻云汉,太守感动,去其械梏,赦其罪过。而《古今图书集成》卷七三引《无为州志》讲述了另一位嘉遁高士张纶的故事:他“贫无寸业”,“独喜题咏,每朗吟长啸,声琅琅然,闻者莫不悚敬,不知其贫”。
  
两位啸者,一以啸去罪,一以啸令人起敬。啸艺之美,令人忘乎所以,执法者陶醉而忘法,听众沉迷而忘乎啸者之贫寒。啸者也从中获得精神深处的“逍遥游”! 

  6、名人另一面,鲜为人知的口哨故事
  
现代爱好口哨的名人政要数不胜数,罗斯福总统,威尔逊总统,飞行家宁伯,工业巨子亨利·福特和小洛克菲勒,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政界宿将爱荷华州参议员威·E·波拉……
  
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开会跷二郎腿、聊天捉迷藏、无聊吹口哨、对同事恶作剧的一组白宫私房照在网络爆红,这反而让人觉得真实。2009年12月25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全民医疗改革法案,奥巴马闻讯轻松地吹起了口哨。2011年3月23日,奥巴马比原定时间提前回到白宫,没有钥匙的总统先生被关在办公室门外,无奈地在走廊吹着口哨傻等,被媒体拍个正着。
  
戴隆斌所著的《斯大林传》记载,斯大林的老师和同学回忆说,斯大林天生机敏而任性,有强烈的复仇心理。当一个最不受同学欢迎的老师走过去后,他就带头起哄,在老师背后吹口哨、说讽刺挖苦的话。 
  
1921年至1945年,沃尔特·汤普森担任了丘吉尔的贴身保镖,在他写的回忆录中讲述了丘吉尔鲜为人知的一面。“别吹口哨了!”丘吉尔曾这样命令一个报童。“为什么啊?”对方回答。“因为我不喜欢,这是一种可怕的噪音。”首相咆哮道。报童走开了,但仍吹着口哨,并回头说:“好的,您可以掩住耳朵,不是吗?”丘吉尔听了,先是暴怒,继而微笑,并吃吃地笑着自嘲说:“您可以掩住耳朵,不是吗?”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文化的价值》中回忆,希特勒吹口哨时“带有一种奇特而响亮的颤音”。希特勒和中学同学维特根斯坦的兴趣爱好酷似:都沉迷于建筑学和语言的力量,都对哲学家叔本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将瓦格纳的歌剧《名歌手》熟记于心,都有吹口哨的才能,都可以大段而准确地吹奏各自喜爱的音乐。
  
著名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的作品超过450部,全球销售超过五亿册。他喜欢吹着口哨写作,一是认为这些东西很容易写,二是口哨给他带来轻松的心境,三是口哨给他以灵感。在20岁的时候,他每天上午写80页,几乎都是吹着口哨写作的。
  
池莉在《宋美龄的爱情》中记述,某年夏天,南京太热。宋美龄喊了约摸一个星期的热之后,蒋介石决定陪夫人上庐山。“这一天,宋美龄穿一条咖啡色短装西裤,露出膝盖以下玉腿。上面是件杏黄色丝绸衬衫。胸口别一支钻石别针。她的头发全梳到脑后,戴一顶宽边的美国的大草帽。她十分愉快,不停地潇洒地吹口哨。她显得是那么年轻漂亮。”
  
曾担任过周恩来秘书的纪东在《难忘的八年》中回忆:“我听过总理吹口哨,也是在他高兴时的自娱自乐。总理吹口哨不怎么会拐弯,是以‘嘘……’这个音调为主。说真话,总理没我吹得好。”纪东在一次参加纪念周总理的活动后,对总理的侄媳、央视著名导演邓在军说起此事,还模仿了一下。邓在军觉得很新奇,很开心。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